2021年9月20日,秋风轻拂,秋阳金黄。教育部国培专家库专家、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主任、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研员罗良建百忙之中莅临成都市温江区花都小学校,指导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同学校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开展了“‘双减'背景下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的主题交流,畅谈教育心得,共话教育梦想。花都小学校长刘秀荣代表学校热烈欢迎、衷心感谢专家的悉心指导,并为罗良建老师颁发了“花都小学教育科研指导师”聘书。
在了解到花都小学“场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公园式学校”办学目标时,罗良建主任深表认同。他认为,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一定要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成都市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承担着扎实有效开展实验探索,切实把信息化教学实验工作作为推动本地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的实验重任。在大数据时代,学校怎样用信息技术为教学赋能,切实让学生减轻负担、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双减”背景下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应有之义,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方向”。
花都小学年青教师群体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她们在信息技术领域有先天的优势,学校要积极通过“专业培训”“课题引领”,“平台搭建”等方式,让她们在信息技术领域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作为20多年来扎根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专家,罗良建老师有很深的教育情怀。他说,我们的祖师爷孔子老早就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梦想,身处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教育人应该怎样继承、发展这种伟大的“教育理想”呢?
罗老师觉得,时代背景下,一所学校,校长应该成为“划”家,谋篇布局,整体筹划;教师应该成为“画”家,摹画美景,刻画灵魂;学生应该成为“话”家,驰骋想象,纵横世界。这样的学校,一定是最有希望的学校!
关于青年教师成长,罗老师情深谊长。他告诫年青教育工作者,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要信奉“做到”就是“得到(道)”。身处“碎片化”学习时代,骨干教师要对自己提出要求:严格遵循“2—5—3”成长规律。即,每天至少读两篇专业文章;每天要求自己完成读书计划至少5页阅读量;每天至少摘抄3句话或写3句读书心得。经年累月,必有所成。
谈到自己身兼数职,如何分配精力?罗老师风趣地说,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要有“整合”的思维,整合就是“共享”,整合就要“合作”。
谈到教师职业追求,罗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说,作为一名“自然人”,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自己的角色、岗位是暂时的,惟有教育追求和教育梦想永远长存!”。
谈笑风生,余音绕梁。花都之行,罗老师不仅给学校带来了“科技助力”、“专业助力”,而且还将给花都小学创造“人际助力”。今后,愈来愈多的花都骨干教师将有机会在“罗良建名师工作室”指导下继续学习、深造,为花都“质量提升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