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三年级三班和七班的数学老师王靖雯,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培训心得分享。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专家风采,激励自我成长。“双减”背景下,我们组的老师从2021年11月27日参加了特级教师吴正宪“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小学伴随式共同体研修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线上研修学习。在多次的学习中老师们认真聆听,每次结束后老师们都感觉收获颇多,也将自己的所思所得所获进行了梳理分享。这次有机会通过线上参与到吴正宪老师“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学研修班,也使我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大受启发,下面我会从两个大点进行分享。
一、找准大问题,确定合适的“单元学习主题”
在吴老师的培训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构建大单元学习主题。但是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怎么进行大单元教学呢?课后思考后我认为学习主题应该通过内容结构来制定,内容里面不仅有知识结构,还要有思想方法结构。所以不仅要根据核心知识,还要根据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度来确定学习主题,让一个单元学习主题本质上共性、方式上同一。例如在一维的线段测量时,线段有多长,用单位长度来测量;到了二维的面积依然是度量,面积度量的时候就不是这一条线了,而是一个面,这时就从单位长度进行密铺,从而认识面积单位。到了三维是立体的了,需要用一立方厘米这样的体积单位把它充满。说到度量,学生就能想到:度量的对象、度量的工具、什么单位、度量的结果。一维的长度度量、二维的面的度量、三维的体的度量就都串起来了,这样在建好度量核心的承重墙的基础上,打通了概念之间的“隔断墙”,沟通了几何要素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可以站在整体结构的角度认识、理解几何概念,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

二、以情为基,立足教学本真课堂
老师以“引导”的角色开启课堂教学,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情景出发通过引导性的语言表达、延展性的提问、发散性的思维问题等一些教学技巧,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抱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良好的教学节奏做了铺垫。例如三下集邮一课,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不知道邮票是什么,也不了解集邮这一生活场景,如果直接引入情景,学生多半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邮票是什么?邮票收集来干什么?因此我在课前的几分钟先给孩子们普及了邮票的知识,讲解了邮票的收藏价值,从而因势利导地提出笑笑这些邮票想要整理好收藏起来应该买一个多少页的集邮册?孩子们也从不了解不理解情景的情况转变为了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学生在这样的积极的氛围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整堂课都更加顺畅起来。
在数学课堂上,要把抽象的概念、冰冷的数字,活跃成“能说会道”的数学故事。通过一些叙述性的故事内容代入教学中,用故事来“包装”文本的概念,使得学生们对于一些近似概念的理解包括计算法则的学习变得不生硬、不枯燥、不抽象。在教学内容上尽量将课堂和生活进行交融,在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理解“抽象”的,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让这门学科“接地气”,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数学痕迹”,通过课堂和生活的交互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将数学的学习作为空中楼阁,把课堂的数学内容束之高阁。从吴老师的口中,我能感受到她职业幸福感来源于:能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课堂,用心地读懂儿童,演绎了学生成长中的精彩,诠释了美好的数学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我觉得差距很大,但我也在不断地努力改变和实践着真诚、融洽的课堂,加强备课,聚焦课堂,以情激趣、以情导学、以情育情,让课堂40分钟成为为有儿童味、生活味、智慧味、人情味的课堂。